34岁研究生不幸离世:事发当天熬夜到凌晨两点半,生前称被延期半年毕业
知乎上一则“34岁研究生凌晨在自习室猝死”的话题,引发热议
据悉,11月23日,一名34岁的研三学生谢鹏在学校自习室内猝死。
据其父母透露,他们通过儿子的聊天记录,发现了他在读研期间背负着很大的压力。
但是最后,导师让他延期半年毕业(谢鹏认为延毕的原因是导师让他帮忙做课题)。不过,据其同学透露,谢鹏已经具备按时毕业的条件。
早在今年的5月份,他在医院检查,发现出现“冠心病心律失常”的症状。因此,他和导师请假,但是没有被批准。
谢鹏多次向朋友表示,“我现在一个人就是一支军队”“我一个人在当5个人使”。
谢鹏和同学小陶曾谈起找工作一事。谢鹏表示他得毕业后才能找工作,小陶让他在校招的时候就将工作签了,谢鹏则担心找工作,董天文不签字,会让他继续延期毕业,他选择“先毕业再说”。
谢鹏对小陶提到,“不让走,前几天开完组会,他又给我几个项目,加上3个实验,得6月毕业。”他想在12月就能毕业离开。
今年5月5日,谢鹏在微信聊天中和同学小雷说起,他去医院检查出心脏不好,医院检查为“冠心病心律失常”。那时他还口不离论文,“完了回家写大论文吧,没招了。”5月10日 ,小雷问谢鹏回家了没。“不让走。”谢鹏回答。
因此,谢鹏的家人认为是导师分配过多的事情让谢鹏承担了过多的压力和工作量,从而导致“猝死”的发生。
根据文件夹的创建时间11月23日凌晨2点32分,他的家人同学推出,谢鹏当天至少工作到凌晨2点32分。
据媒体消息,目前其家人开始着手委托律师,准备起诉导师和学校。
关于此事件的后续消息,可关注相关报道。
实际上,师生关系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一直备受关注,且争议不断。而此次事件,再次引发社会对该话题的讨论。
读研期间学生因为背负巨大的压力,从而使其身心备受摧残。那么,造成这些后果的承担方应该如何界定。关于这个问题,一直没有定论。
但是,关于改善师生关系,似乎有较为明朗的答案。
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需要每一个参与方的努力和包容。
在现实生活中,人和人的交往本来就是不容易的。而师生关系作为其中特殊的存在,更是包含有很多的难点。
师生虽然角色不同,但地位是平等的。平时在学习工作中,当互相尊重对方人格。
以下分享一篇王德华教授的文章《导师是否有权力打骂自己的研究生?》,作为参考
导师是否有权力打骂自己的研究生?
大热天问这个问题,是不是脑子有问题?
答案这么明确,还明知故问?不是脑子有问题吗?
天热,可以借机写几句胡言乱语。
时不时会听到导师说:
“我今天我把学生臭骂了一通,太气人了,一问三不知,什么都不懂,不知道这研究生咋读的”。
“都博士了,连个论文摘要都不会写,不骂怎么能行?”
“好几个月过去了,一点进展也没有,你说该骂不该骂?”
“连个招呼都不打,一周没来实验室了,对这样的学生该咋办?”
“我以前有个学生,很有发展潜力,就是做事粗心,没少挨我的骂。”
“我有个学生在我的打骂下,进步很快。”
… … …
老师们说的“打骂”可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打骂”,既不会动手,也不会骂脏话。我就“望文生义”说几句自己的想法。
有些导师的潜意识是“我都是为了他们好”。也有的说,“打是亲,骂是爱,学生知道导师的用心,都不会计较的。”
我是觉得我们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忽视了关系到学生健康成长的几个很重要的问题:
1、忽视了对学生的尊重。
2、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
3、忽视了师生之间的人格平等。
每个人都需要尊重,都应该受到尊重。对一个人的尊重,表现在很多方面。尊重不是纵容,但尊重一定不是打骂。
学生需要心理健康。研究生阶段,会经常有无助的感觉,需要鼓励,需要帮助,但不需要谩骂。
导师与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平等需要相互尊重,不是一方强势,一方忍受。
读研究生正直青春年华,血气方刚,稀奇古怪的想法和做法都是难免的。暂时的懒散、失礼,也是可以谅解的。偶尔的小错,也是可以宽容的。但生活在压抑气氛中,总是受排挤,受打击,得不到尊重,时间久了,工作自然不会做好,心理上也会受到创伤,甚至会有扭曲。如果这样的结果,就很可悲了。
导师不可以批评学生吗?合理的批评当然是可以的。师生之间很多事情需要交流,需要协商,需要讨论,可以争论,可以有不同意见。
有老师说,“我给他发了钱,他就得听我的,就得服从。”这也是一种误解。学生不是导师的私人财产,导师不能随便处置,也不能随意使唤,更不能随意放弃。有些导师对失望的学生的学习和工作采取不管不问的态度,这不行。有的导师对不好惹的学生采取躲避的方式,这也不足取。
“我惹不起,我还躲不起吗?”是的,真躲不起。导师可能觉得很委屈,但既然确定了师生关系,就意味着导师有责任对学生进行规范地培训和指导。
师生是缘,双方都要珍惜这份缘。我是觉得,师生一旦结怨,可就是名副其实的冤家路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