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发最新Science
旧石器时代早期的木制工具极为罕见,此前仅发现过两件,一件位于欧洲,另一件位于非洲,这件木质工具均为狩猎用具。2025 年 7 月 3 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高星研究员、澳大利亚卧龙岗大学李波教授作为共同通讯作者(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刘建辉为第一作者,阮齐军为第二作者)等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 Science 上发表了题为:300,000-year-old wooden tools from Gantangqing, southwest China 的研究论文。研究团队在云南的甘棠箐遗址发现了 35 件保存完好的木制工具,距今约 30 万年,并进一步证明了这些木制工具是由古人类加工制作并用于挖掘地下植物食材,表明了在中更新世的东亚地区,木质工具可能在古人类的生存和适应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Science 期刊编辑表示,此前只在欧洲和非洲发现了两件木质工具,均为狩猎用具,而这项研究显示,在中国发现的多个 30 万年前的木质工具,并非用于狩猎,似乎是为了挖掘和加工植物性食物而设计的。这一发现表明,旧石器时代早期的木制工具使用范围要广泛得多,这一发现也为了解不同环境中的文化如何发展出在当地有用的工具提供了见解。甘棠箐遗址是在云南省玉溪市发现的第一个中更新世旧石器时代旷野遗址,它的发现、发掘和研究为中国旧石器早期文化的对比研究提供了宝贵材料,遗址中发现的木制工具,填补了中国旧石器时代木器研究的空白。
在这项最新研究中,研究体报告了在甘塘箐遗址发现的一批 35 件木制工具,这些工具与石器、鹿角棒(软锤)以及有切割痕迹的骨头一同出土,其年代大约在 36.1 万至 25 万年前。
这些木制工具包括挖土棍和小型的、完整的、手持的尖头工具。这些工具中的许多复杂程度弥补了东亚旧石器时代早期石器组合看似“原始”的方面。
研究团队进一步发现,其中一些木制工具存在人为加工痕迹,其尖端存在因使用而产生的磨光条痕和断裂破损。这些痕迹出现在特定部位并具有方向性,是人类加工与使用的证据。此外,一些木制工具的尖端还保留有土壤残留物(包含植物淀粉粒),证明了其主要功能是挖掘地下植物食材。研究团队还通过实验模拟成功复原了用石器加工木制工具并将其用来挖掘植物根茎的过程,辅证了遗址中出土的木制工具是人类制作和使用的工具。
这一发现也表明,在中更新世的东亚地区,木质工具可能在古人类的生存和适应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甘棠箐遗址出土的部分木制工具
甘棠箐遗址出土的部分木制工具的加工痕迹
总的来说,该研究显示,甘塘箐遗址在原生地层中保存丰富的木器、石器、骨角器及动物化石、植物遗存。这些材料充分展现了古人类生产、生存方式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该成果多方面改写了学界对于旧石器时代人类生存能力与方式和东亚旧石器时代文化特点及其成因的认识,包括竹木器在东亚、东南亚古人类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对旧石器时代“竹木器假说”的实证意义。该发现首次揭秘古人类采集经济状态,全面展现远古盘中餐中广谱食材的种类,提供了先民用木器挖掘可食性植物根茎的可靠证据,揭示了生活在热带、亚热带环境下的东南亚古人群独特的资源利用策略和适应生存方式。
论文链接:
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dr8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