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惜!中山大学教授:朱铁权因病逝世,年仅42岁!
知名考古学者、中山大学朱铁权教授近日病逝。据澎湃新闻、南都记者从朱铁权先生治丧委员会方面获悉,知名考古学者朱铁权因病医治无效,于7月9日晚22时48分在广州逝世,终年42岁。

公开资料显示,朱铁权本科毕业于西北大学文博学院文物保护专业,后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科技考古专业完成硕博连读,毕业后赴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东亚与太平研究中心访问学者,2007年留任中山大学人类学系讲师,2011年至今担任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19年1月晋升教授。
朱铁权研究方向为:科技考古、文物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民间传统工艺)等,曾主持中法蔡元培国际合作项目与中法徐光启合作项目(元青花蓝彩呈色元素赋存状态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元青花蓝彩钴料LA-ICP-MS微量元素示踪探索研究)、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南海一号古代沉船凝结物软化技术研究)、广东自然科学基金博士启动项目(西村窑陶瓷工艺研究)等,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国内外获得了良好的声誉。
近年来,朱铁权致力于开展“南海一号”古代沉船考古与保护的跨学科研究以及海上丝绸之路考古研究。
中青年学者接连逝世
正处于学术成果爆发期
今年以来,已有多位中青年学者离我们而去。
这些中青年学者,本应正处于学术成果的爆发期。
4月9日,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发布讣告,中山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生命科学学院院长赵勇因病在广州不幸逝世,终年45岁。

3月16日,山东农大官网发布:山东农业大学副校长郝玉金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1年3月15日18时45分在济南不幸逝世,享年51岁。
据官网介绍,郝玉金,1971年生,博士,园艺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带头人,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山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水果创新团队岗位专家。
现任山东农业大学副校长,国家苹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兼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专家评审组成员、中国园艺学会理事、山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成员、山东遗传学会常务理事等;国际SCI 期刊“Horticulture Research“、”Plant Cell, Tissue & Organ Culture”的Associate Editor,“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Scientia Horticulturea”的咨询编委。

郝玉金教授
根据查询,郝玉金教授团队共发表200多篇与苹果研究有关的论文,更为重要的是在近3年(201801-202103)发表了67篇通讯文章,每年平均都发表20多篇论文,正处在学术成果的爆发期。
3月14日,记者从华中科技大学获悉,我国知名材料学专家、该校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副主任、光电学院副院长、光谷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博士生导师周军教授因工作积劳成疾,于2021年3月12日不幸去世,终年42岁。
周军是我国科研工作者的杰出代表。他热爱科学研究,在新能源材料领域做出了多项开创性工作,为我国的科技发展和教育事业奉献了全部的青春和热情。他先后入选国家优秀青年、国家“万人计划”拔尖人才、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等荣誉称号。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一等奖、“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等。担任Frontiers of Optoelectronics副主编、中国真空学会电子材料与器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等学术职务。
周军为该校的人才引进、重大科研和仪器平台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他十分热爱教育事业,躬身力行地参与到学生培养的各个环节,并在生活上给予学生无微不至的关怀。为我国相关领域的发展培养了众多高层次人才,包括博士后15名,博士生36名,硕士生29名,其中12人获得国内高校高级职称(教授/研究员),2人获电子学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多名本科生赴国际著名学府深造。

在周军教授讣告在学校网站发布的那天,网站的首页还滚动着一篇关于周军的新闻报道《<科学>发表研究中心周军教授团队热化学电池研究进展》。
3月10日,东南大学交通学院官网发布讣告,东南大学交通学院胡伍生教授因突发心梗,抢救无效,不幸于2021年3月10日15时40分在南京逝世,终年56岁。

胡伍生2002年晋升教授。曾任东南大学土木学院测量教研室主任,东南大学交通学院测绘工程系党支部书记、主任,东南大学交通学院工会主席,南京北极测绘研究院院长,全国交通工程测量学术研究会理事长。现任教育部高等学校测绘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江苏省测绘地理信息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测绘学会工程测量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测绘学会测绘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
他主持与参加国家863、自然科学基金和工程研究等项目120多项,出版专著和教材12部,发表学术论文230多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42项,先后获省部级等各类科技进步奖11项,宝钢优秀教师奖等各类教学成果奖7项。获东南大学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
追求科研成果的同时
也要关注身体健康
每每看到这样的消息,我们都觉得十分痛心。优秀的中青年专家教授离世。且他们都正处于学术成果的爆发期,本应在科研上有更大的建树。而往往看到这样的消息,我们第一反应就是,与科研的劳累脱不开关系。这也从侧面体现出了目前科研体制与管理方式的不健全。
由于受到历史原因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面临着技术性人才队伍的严重断档现象。
于是,一大批中青年提前进入了科研领军的战壕,对于责任心强、追求完美的中青年科研领军人物来说,当然不会希望看到自己领衔的团队遭遇失败。但当遇到一些需要持续好多年的重大工程时,压力可以摧垮哪怕是最坚强的人。
如今看来,改革开放初期大胆使用中青年科研人员,人才断档的历史问题似乎是解决了,但这也带来一个弊端:如今,抓住历史机遇的中青年占据了大部分重要的位置,那后来的中青年该如何发展呢?
和上一代比,他们就没有那么幸运了,晋升的速度大大地放缓,甚至比正常还要慢,他们遇到了提升的玻璃天花板。
所以,对科技人员进行调查发现,在从心理自我实现的角度看,超过半数的人对本身工作的满意度一般或不太满意,其中,一般占46.79%,不太满意占9.43%,还有非常不满意占0.38%。
这也造成了上位者劳累、后进者忧虑的现象。不管是劳累还是忧虑,都是中青年科研人员健康的主要凶手之一。
为了个人和科研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应做到:
树立健康的工作观和价值观
读书读到博士,大家都是“别人家的孩子”,承载着自己和家人的期望,伴随着同样优秀的“同侪压力”,再加上现实工作压力和社会舆论对成功的宣扬,有很多科研人都习惯性地透支身体只为赶上自己心中那些目标。可是要知道,科研和学术是一项终身事业,不该废寝忘食,而应当循序渐进。
养成健康的生活和运动习惯
2017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颁给了研究生物钟及其内在原理的三位科学家。其研究成果发现:昼夜节律的紊乱,与肥胖等内分泌代谢疾病、甚至肿瘤的发生都有很大的关联。
因此,规律作息、按时吃饭,好好睡觉对我们身体健康至关重要。在此基础上,养成运动的好习惯,工作持续一段时间后做一下拉伸,每天坚持一小时左右的中等强度的运动,既可以提升身体素质,还能缓解工作压力,何乐而不为。
希望奋斗在路上的科研人们可以呵护好自己的身体。祝福我们健康工作到退休,幸福生活一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