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课程需要注意这几点!

研究生课程需要注意这几点!

研究生课程需要注意这几点!

关于研究生课程的一些想法,这篇博文,只算是对前一段工作的一个总结。有些想法没有调查论证,只是作为一种观点提出来。这些观点或者不一定对,或者对但目前已经在实施,都请网上各位老师、学生批评指正。

摘要

建议在教学管理方面,学校或研究生院应该进一步增大学生退选、改选的弹性,提高管理上的可操作性,同时研究生院应该提高学籍管理和教学管理的信息化程度,降低学生跨系选课的难度,为跨学科研究提供课程上的有力保障。研究生应尽量选自己感兴趣的课、自己感到有点难度的课,重点在于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培养研究和工作所必备的基本技能。老师在课程设置上,应该强化目标管理,提倡以学生为主、问题驱动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课程小结

研究生课程。具体内容三大块:概率论与统计复习与提高、结构可靠度理论与方法、概率极限状态设计法。考核分三大块:作业、考试、PROJECT。授课方式:开始一周两次、一次四个小时,后来改为一周一次。授课语言:双语,用中文讲英文PPT。教学目标:学生在选完这门课后掌握结构可靠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并能够比较顺利地看懂Structural Safety杂志上的大部分文章。

几个主要教训:第一、课程时间跨度太短,单次授课时间太长,上课效果不太好。第二、没有完全写完自己的讲义,但又没有选定一本教材,在双语的环境下,学生学得很吃力。第三、内容安排上,数学部分铺垫太长,以致于学生上了很长一段时间不知道在干什么。第一、二堂课的内容还要做很大的调整,为学生选择PROJECT主题提供明确的背景知识,提高学习曲线初始段的斜率。

关于选课

先谈一点作为学生在选课、修课的体会。在国内读硕士时,按照研究生管理要求,入学第一周必须和导师共同商量敲定培养方案,其中包括大体的研究方向,当然最重要的是课程的选择。此后,虽然论文方向与第一周的设想有比较大的差距,但课程选择基本没有太大的变化。而在博士生阶段,我的导师并没有为我制订一套系统的培养方案,在选课问题上,基本上都是在每个学期的第一周,和导师花上半个小时一刻钟一起讨论本学期要不要选课、选哪些课。

在这里并不打算对两种培养方法作具体的比较,这些优点包括:第一,它可以比较好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学生可以完全根据自己的需要打造自己的知识体系,导师的作用重点在于把关。第二,它可以比较灵活地适应研究过程中选题变化的需要,这一点对于博士生更为重要。

尽管国内在培养方案上也有允许变更之处,但课程的变更通常除了要导师同意之外,还要系、院两级学籍管理部门的红章认可,管理上造成了退选、改选的困难。而在国外,选课、退选、改选通常在一个学期的头三个星期完成,有些学校甚至放宽到课程考试之前,而且退选、改选只需要导师(有时还需要任课老师)同意即可。这种宽松的选课制度,对于研究生根据研究进展安排课程学习也是很有帮助的。比如有时囿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学生繁重的实验必须安排在某个学期,那么他(她)可以在那个学期减少甚至取消所有课程。当然这种制度,对教学管理的信息化要求比较高。

另外一点,目前国内的校际公选课仍然集中在外语、政治以及数学(包括计算机)这几类,其他系际之间的研究生课互选的情况还不普遍。土木工程系的研究生不知道机械系的有限元会讲些什么;电子系做电磁计算的学生需要学有限元,不知道可以到力学系或机械系去选课;土木工程系做工程管理的研究生不选工商管理系的运筹学,等等。这一点间接地说明交叉学科的研究还不是很普遍,尤其是在像土木工程这种传统学科之中。

关于研究生课程

想给研究生学生们消除这样的一个错误观点,即上了研究生了,就不要做作业了。实际上,国内研究生,除了公选课外,专业课布置作业的老师,做完了并批改的还真少见。借用《写给即将进入大学的寒门子弟 》中的一段留言来说明初衷:

“国外大学上课,包括二流三流的大学,实际上课程是非常重的,因为课程时间是小部分,课下的作业、做小组project,花很多时间。国内很多大学只上课不练手,好比总开会,不做决议,没有action items,没有落到实处,所以混混多。”

对研究生课程的定位是:通过课程学习,解决研究中所需的特殊方法和手段问题。而要真正掌握这些方法和手段,只能通过仔细设计的作业练习来能达到目的。如果只是介绍概念,学生可以自己找些书来读,也就不需要选这门课了。导师的观点也有道理,因为有些学生今后并不做这个方向,和他们讲那位多理论和方法没什么用。而我的观点是,既然他们今后不在这个方向上进行研究,就没必要浪费时间选我这门课。总结下来,又似乎回到选课制度问题上了。这个一时半会没办法解决,但也总要有人提出来吧。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关注谷粉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