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综述才算写的好?

撰写综述往往是开头的难题,那么如何写综述才算写的好,才能给学术论文开一个好头呢?

如何写综述才算写的好?

01

讲好一个故事:综述的写作目的

回答本研究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作为文章主体的第一部分,综述需要以最简洁、紧凑的文字回答两个最为关键的问题:

(1)为什么开展这方面的研究?

(Why does the gap need filling?)

(2)为什么本研究能够填补该领域的空白?

(Why was this study needed to fill in this gap in scientific knowledge?)

第一个问题点明了本研究的“重要性”,即说明其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自然环境的改善、基础理论的发现、科学技术的进步等的重要意义。

第二个问题点明了本研究的“必要性”,即说明在现有研究中,本文以何种方式促进了对这一领域内的现象和问题的认识,进而对前人的研究进行了必要的补充。

对于正在拓展人类认识边界的研究生而言,这两方面的意义至关重要。缺少对其中任何一个问题的回答,都会使整篇论文处在一个不断地“打擦边球”的尴尬境地。

举个例子,“对孙悟空诞生时灵石炸裂所需能量的建模与分析”这一研究,回避了第一个问题而可能仅仅回答了第二个问题。这一问题目前确实缺乏研究者去探索并获得可信服的结论,但实际上这一研究并不“实用”。

不过,古希腊时代的研究则纯粹是为了“摆脱无知”

又比如:“钨丝通电发光强度与电流强度的关联性分析”这一研究,虽然具有“重要性”——在电力能源行业和照明行业中这是一种普遍的重要现象,但已经是较为古老的话题,该领域内许多学者已经开展了非常充分的工作,因此,缺乏研究的“必要性”。

具备了回答上述两个问题的能力,一项研究就有可能在本领域中占有一席之地。在这个层面上,综述是“现有研究”与“本文研究”的桥梁。

除了综述写作之外,上述两个问题也是广大研究生在开题阶段以及后续研究过程中,需要持续思考的。并且,从提出问题到获得答案,往往是一个迭代过程。一方面,明确的问题有助于高效地开展研究,另一方面,研究成果也有助于对问题本身的进一步完善。

每次被问到“你的研究ma不make sense”,是个研究生就会一哆嗦

简述本文工作并引导读者阅读

一篇论文的写作,可以看成是对一个完整故事的恰当表述。因此,作为其开头的综述,除了回答上述两个关键问题之外,还需要点明本研究的主要工作,并通过对核心研究点的呈现,最大限度地激发读者(尤其是相关领域的研究者)的阅读兴趣,引导其进一步阅读后续内容。

信息时代,你是不是一个合格的Story Teller?

在这个层面上,综述也是读者“进入”本篇论文的桥梁。

如何写综述才算写的好?

02

站在巨人肩膀上:如何写好综述

一般来说,一篇完整的综述,应具备三个部分:研究背景、研究现状和本文主要工作。

从现有的学术论文写作习惯来看,综述部分在篇幅上会占到全文的10%左右,精简、信息量大是其主要特点。例如,综述中一句很简短的对于研究现状的总结,可能就引用了10-20篇甚至更多的文献。对于综述而言,所谓“好”的标准,不是“多到不能再多”,而是“少到不能再少”。

爱因斯坦:嗯,少到不能再少了

(1)研究背景(Brief background information about the researchtopic)

在研究背景部分,作者需要明确本研究的“重要性”,并最快地完成从“大框架”到本文研究关键点的聚焦。

这一部分的写作,既不需要将所谓的“大框架”拓展至宇宙演化之初,也不需要将意义提升到“为天地立命”的高度,仅仅需要给出与本文研究最为相关的那部分背景即可。在聚焦的过程中,也需要凝练,否则,每次写论文都从最基础的理论开始将整个大学、研究生的课程框架梳理一遍,读者可能会觉得,这或许是要出书吧······

在研究生阶段,如果没有课题上的重大变故,这一部分的内容基本上不会出现太大改动。因此,每次撰写新论文的时候,都有机会对这一部分内容进行二次凝练,最终获得一份满意的对研究背景的叙述。

(2)研究现状(Key references to preliminary work or closely related papers.)

研究现状部分,最为关键的就是对现有研究成果的整理与分析,从浩如烟海的文献中分析、总结得出目前学术研究中的“盲点”或“瓶颈”,并给出本研究的“必要性”:即本文是如何对该领域内的现有研究进行补充的。简而言之,就是完成从“What is known”到“What is unknown”的过渡。

在写作这一部分内容之前,需要建立一个文献数据库。关于参考文献的选择和引用,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 全:文献量需要具备一定的规模,虽不用面面俱到,但该领域内的重要进展需要较为完整地被涵盖在作者的文献数据库中,这是开展研究工作的基础;

② 新:相信每位研究生在开题时都会被问到一个问题,就是“你这里近五年的文献有多少?”。是的,除了个别特殊的原因外,最好引用近几年的新文献,以避免观点与现实研究脱节,更好地跟进最新的研究进展;

研究者总是不自觉地认为自己是第一个做这方面研究的人,直到做了文献调研······

③ 代表性和可靠性:所选文献要能够代表这一领域的最新进展,并且期刊来源可靠,同时,业内普遍认同高质量文献往往需要细读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引用,这对提高综述的学术水平很有帮助。时常刷一刷期刊官网是获得该类文献的不错方法;

④ 一次文献的引用:阅读文献的过程中,研究者会觉得某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很有价值并希望引用这些参考文献的观点,此时,建议找到被引用的原始文献(一次文献),不要完全根据引用者的叙述来下结论,因为二次引用可能存在误差;

⑤ 对经典文献引用:经典文献的观点往往已经融合进大量的文献中,引用这一类经典时不一定要在文中出现对应的叙述;

⑥ 对相悖观点的处理:在现有研究中,往往会出现观点不一致的情况,此时作者需要思考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并在综述中进行说明,有针对性地进行引用。往往新的研究点就隐藏在这些差异中。

在波粒二象性发端之出,研究者要如何做文献综述呢?

有了大量的文献,就需要对其进行分析和总结。一般比较常用的内容组织方式有以下两种:

① 按照时间顺序组织:按照发表时间来组织文献,反映其历史演变、最新进展和未来发展趋势,揭示这一研究的发展脉络。这种方法尤其适合于对目前正在不断迭代的研究领域进行综述。

② 按照研究主题进行组织:某个领域内的研究往往分别专注于不同的主题,可以将属于一个主题下的文献归为一类,并在文中用连接性的、总结性的语句来串联各个主题。这种方法适合于对现有成果丰富、传统深厚的研究领域进行综述。

在这两种组织方式之外,还需要注意所谓文献“相关性”的递进,即让文献在组织过程中,体现“逐步与本文直接相关”的递进顺序。这种逻辑有助于研究点的聚焦,并将读者的视线逐步从大框架引导到本文的研究内容上。同时,在对观点的陈述和整理过程中,要带有批判性,在指出其研究主要结论的同时,也要适当点明其研究中存在的不足,选择性继承。

这部分的最后,别忘了总结并得出目前学术研究中的“盲点”或“瓶颈”,并明确本研究的“必要性”。

(3)本文主要工作(Research in this paper described in several sentences.)

完成了对“必要性”和“重要性”的回答之后,作者需要回归到自己的研究工作上来,在综述的结尾简单介绍一下自己的研究方法和内容。综述部分中对本文工作的阐述,要比摘要部分更简洁,通过一两句话,让读者对本文的研究工作有一个整体性的把握。

这部分的写作,非常考验作者对全文的把握,同时也需要和前面的研究背景和研究现状进行呼应。正因如此,在写作顺序上,综述需要放到实验或模拟方法、结果与讨论,甚至结论的后面,并且需要不断修改,使之可靠、紧凑、逻辑清晰并且观点明确。

如何写综述才算写的好?

03

小贴士:综述雷区预防

(1)尽量不要使用第一人称来描述自己的研究,在中文论文中可以隐藏主语或者用“本研究”、“本文”等代替,英文中可用被动语态;

(2)归纳研究现状特点时,切忌模棱两可,含糊不清,造成读者的困惑;

(3)避免记流水账,对每个研究人员的研究内容都平铺直叙,要详略得当,有重点地进行分析;

(4)不要对自己的研究评价过高,或贬低一些同行的研究,综述要尽量保证客观;

(5)切忌缺乏批判性,单纯从正面或者反面来叙述现有研究或者全盘接收都是不理智的;

(6)避免仅仅从几篇文献出发开展研究,引用的文献量要有一定的规模;

(7)尽量不要对一些基础知识或普遍共识进行详细叙述,避免行文冗余。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关注谷粉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