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大学,发表首篇作为主要完成单位的Nature 

2023年3月9日,Nature 在线发表了贵州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古生物研究中心兰天副教授作为共同第一作者与云南大学张喜光教授、杨杰研究员合作完成的题为“Protomelission is an Early Dasyclad Alga and not a Cambrian Bryozoan”的研究论文,这是贵州大学历史上在自然杂志首篇作为主要完成单位的论文


兰天博士,毕业于云南大学,获学士和博士学位。2015年任职贵州大学,现为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副教授。曾入选2016年度中国古生物学十大进展(第三完成人)、2019年度教育部高校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类)二等奖(第四完成人)。



研究揭示先前被认为是寒武纪苔藓虫的化石其实为早期石莼目的藻类。现代生物圈主要门级生物类群是否在寒武纪大爆发时期都已出现是进化生物学家长期感兴趣的议题,很多生物门类缺乏硬体结构,难以保存为化石,但形如苔藓虫这类具有外骨骼的生物门类有着很高的化石保存潜力,在寒武纪找寻苔藓虫化石,为验证门级生物类群早期分化假说提供实例是古生物学家梦寐以求的愿景。2021年国内团队依据在陕南略低于澄江化石群层位地层中发现的一枚“潜在干群苔藓虫”,结合产自澳大利亚5枚同类化石完成的论文在Nature发表,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硬体标本“虫室”的“前壁”多缺损,不规则开口被定为苔藓虫触手伸出的孔口(orifice)值得商榷,孔口为苔藓虫的关键硬体构造之一,这一结构的缺失动摇了寒武纪存在苔藓虫动物的结论。


新在线的Nature论文基于分析寒武纪早期小石坝特异埋藏化石库的一类底栖固着生长,具生物矿化构造的化石。研究发现其与先前报道的寒武纪磷酸盐化微体似苔藓虫标本的微观构造十分类似(图1),故而将小石坝标本识别为和前者是同一低阶分类单元生物,在小石坝的标本上发现先前认为的“虫室”伸出叶状缘突(flange),这和苔藓虫的触手结构迥异,反而属于石莼目藻类性状,小石坝海藻的藻体被一薄而韧的表层覆盖,一旦破损,其残留部分与前述“苔藓虫”残破的“孔口”相似(图1f,h);藻体内视显示:所有藻体模块均为规则排列的亚菱形并具微小孔穴(图1g,i),这些相互可比的性状特征表明产自陕南与澳大利亚的“潜在干群苔藓虫”应是早期石莼目绿藻,所以寻找确凿的寒武纪苔藓动物化石还有待发现新的化石证据。

图一a-c,产自小石坝底栖的类Protomelission化石,常以附着器(holdfast)固着在动物介壳上(白色箭头),柱状藻体被埋藏压扁,呈条带状具柔软的棘状缘突(橙色箭头).d, e,显示缘突(橙色箭头)细部的荧光和EDX摄像。f-i, 布尔吉斯页岩型的小石坝绿藻与磷酸盐化的 “苔藓虫”的细节比较:f, h, 规则排列的藻体模块,其外表为韧性膜覆盖(橙色箭头),破损后呈无固定形状的残破开口(星号所示),绝非“苔藓虫虫室”的关键构造孔口(Zhang et al. 2021)。g, i, 当柱状藻体(或“苔藓虫”体)一侧的体壁被剥离(白色箭头),藻体(或“苔藓虫”体)另一侧内表面规则排列的菱形模块及彼此间的小孔(橙色箭头)。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关注谷粉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