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博士6次投毒同事,原因竟是对方给自己安排工作太多!
你有没有想过所学的专业没有用到“正道”上会怎样?
今年3月,就发生了这样一个事,有个化学博士,因为觉得同事给他安排的工作太多了,每天工作10个小时以上太累了,就通过投毒的方式,想让同事多休息一下。
这位化学博士充分利用专业知识,用一种叫做叠氮化纳(NaN3)的剧毒试剂投毒,每次投毒还会用天平进行精确的称量,控制投毒的分量。
高学历犯罪的他,最后也得到了法律的制裁。
化学博士觉得工作太累
就给安排工作的同事投毒
3月初,长春市中级人民法院分享了一段庭审视频于网络上。
一位化学博士孙某,因为同事安排给自己的工作太多,每天都要工作10个小时以上,自己觉得太累了,就决定给该同事的水里下毒,好让这位同事休息一下。
据其描述,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选择了用叠氮化纳这种试剂投毒,并且其还称为了避免同事死亡,前几次投毒还用了天平进行精确的称量。
叠氮化钠无味,无臭,却是剧毒物质,可用于实验室制高纯度金属钠,其毒性和氰化物相似,对细胞色素氧化酶和其他酶有抑制作用,并能使体内氧合血红蛋白形成受阻,有显著的降压作用。对眼和皮肤有刺激性。如吸入、口服或经皮肤吸收,可引起中毒死亡。高血压病人口服他有显著降压作用。叠氮化钠在有机合成中可有叠氮酸气体逸出,吸入中毒出现眩晕、虚弱无力、视觉模糊、呼吸困难、昏厥感、血压降低、心动过缓等。
他一共给同事投毒了6次,开始是200-300毫克的叠氮化纳。不过最后一次,他直接投毒了1.3g,而这个量,已经是在致人死亡的边缘试探了,法庭也由此认为孙某应当承担犯故意杀人罪的法律责任。
不过孙某却对此进行了大量的辩护,他坚称自己只是想让同事小李“休息”,而且自己投毒的量也没有让小李死亡,所以不应该构成故意杀人罪。
而同事小李的描述,却透露出了更多的细节。
据小李讲述,自己是一个非常有上进心的人,因为对化学感兴趣,他报专业时毫不犹豫地选了这门,一路读到了博士,毕业后又顺利进入长春一家比较权威的研究所工作。
初入职场,小李充满了干劲。他本来也是一个精力非常好的人,再加上把学习时的那种劲头带到了工作中,很快他便证明了自己的能力,获得赏识,升职又加薪,经常负责一些重要项目,让一些资历比他老的同事都羡慕不已。
但突然有一段时间,他发现自己精神慢慢变差了,总头晕、无力,思考能力都不如从前好。
起初小李以为自己是过度劳累才这样,但好一段时间症状还没缓解,他忍不住跑去医院,医生听了他的描述,又做了基本检查,没发现什么大异常,便说可能是颈椎问题导致,要小李多注意。
小李虽然觉得这症状来得奇怪,但也没往“阴谋论”想,直到有一天女朋友来研究所看他察觉了不对劲的地方。小李的女友也是化学专业,心思非常细腻,她随手拿起小李桌上的水杯喝了口,立刻便感觉到了这水有些异常,似乎比平常喝的水要黏些,再试一小口还是如此。
经过女友提醒,小李才意识到自己的水里可能被人加了东西,于是他对水进行了检测,发现水里溶了叠氮化钠。研究所的人非研即博,谁会不知道叠氮化钠的作用和危害?
得到这个结果的小李只觉得后背冒冷汗,于是在办公桌和水杯处安了秘密摄像头,于是就拍到了戴着防毒面具来投毒的博士孙某。
据悉,小李刚到研究所时就是孙某带他,小李一直觉得孙某人还不错,不过在一次升职机会到来时,小李获得了升职,而这意味着,资历老的孙某成了后来者小李的下属,要服从小李的监督和管理。
本来这就让孙某很不服气了,谁知道小李升职后,劲头更足,一天要安排许多工作,以至于孙某每天工作都超过10小时,而这让孙某对小李更加怨恨。
于是,才有了后面水杯投毒这场闹剧。
动机有了,行为有了,在法庭上,尽管孙某坚持自己只是想让小李“休息”,没有故意杀人,法官却认为,孙某作为一个化学博士,在专业领域应当是知道叠氮化钠有致人死亡的后果的,小李虽然没有死亡,但没死亡不等于不够成故意杀人罪。
最后,按照根据我国《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规定,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给予了孙某十年有期徒刑
高学历不等于人格健全
走上歧途的高学历犯罪者更让人唏嘘
只因工作竞争,博士就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投毒同事,昔日光辉的学子一瞬间沦为阶下囚,让无数网友可叹可惜。
读博不易,本来有大好前景却毁于一旦,而现实生活中,没有将自己所学专业用到“正道”上的例子还有更多。
2003年,一名中科院的27岁博士生因多次参与制毒,被一审判处有期徒刑8年,并处罚金2万元,追缴违法所得4.2万元。
他帮助贩毒团伙研发并提供苯丙胺和可卡因合成线路资料,收到了4万元。此后,他将试验成功的1克苯丙胺交给同伙,并将苯丙胺和可卡因的合成线路资料通过邮寄、传真送达其他同伙。这名博士还多次到椒江帮助指导同伙研发可卡因。
2016年,华中科技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副教授张正波联合朋友开设制毒公司,伙同化学专业研究生鲍某等人,生产国家管制的一类精神药品远销欧美,每月销售进账60万美元左右,堪称汉版“绝命毒师”。
最终被海关查获包裹时摸出制毒窝点,团伙成员先后被抓获。张正波等4人涉嫌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罪在武汉中院受审。
法庭上,张正波等4人对指控犯罪事实不持异议,但辩称公司实为化工技术研究而非制毒。2017年3月,法院判处其无期徒刑。后被告上诉,2019年,武汉市中级法院认定张正波犯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罪,有自首情节,将原判的无期徒刑改为有期徒刑15年。
今年6月,公安部网安局发出了《令人唏嘘!名校毕业生竟组团犯罪》一文,指出人均毕业于清X大学、中X大学等国内顶级重点大学计算机系研究生的团队,竟然组成了一个境外诈骗集团!
经调查发现,他们通过基础源代码,可以分裂出多个投资诈骗类APP,坑过的受害人遍布全国,涉案金额超1亿元!
他们不仅开发和制作非法APP,还自行搭建了多个“跑分”平台,为境外网络诈骗团伙提供跑分业务,也就是俗称的“洗钱”。
公安部网安局也评价到:“卿本佳人,奈何做贼。当知识不被用于正途,学历就成了人生的反向加速器,珍惜自己的羽毛吧,罪海无涯,回头是岸”。
对于这些高学历的科研人来说,所学的知识是一把双刃剑,只有用对了,才不枉寒窗苦读十几年。
学校教会了博士如何科研,强调了学术不能不端,但有时,让一个人学会遵纪守法,不用脑子钻法律的空子,不心存侥幸,或许更加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