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位教授获得第九届纳米研究奖

为表彰在纳米研究领域做出重大贡献、进而推动纳米学科发展的杰出科学家,《纳米研究(英文版)》(Nano Research)编委会、清华大学出版社以及施普林格出版社于2013年共同设立了国际性的纳米研究奖。此奖项每年评选一次,奖金为1万美元。候选人来自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由《纳米研究(英文版)》编委会成员进行提名,评奖委员会决定最终人选。前八届获奖者分别是:哈佛大学 Charles M. Lieber教授 (2014)、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Paul Alivisatos教授 (2015)、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杨培东教授 (2016)、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谢毅教授 (2017)、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江雷教授(2018)以及美国西北大学Chad A. Mirkin教授(2018)、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包信和教授(2019)以及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Omar M. Yaghi教授(2019)、复旦大学赵东元教授(2020)以及美国西北大学John A. Rogers教授(2020)、北京大学刘忠范教授(2021)以及荷兰代尔夫特工业大学Cees Dekker教授(2021)。

这两位教授获得第九届纳米研究奖

第九届纳米研究奖授予两位国际纳米科技领军人物:

斯坦福大学戴宏杰院士以及佐治亚理工学院王中林院士。颁奖典礼将于第十六届中美华人纳米论坛期间举行。戴宏杰院士和王中林院士将出席典礼并发表演讲。同时两位教授应邀将在《纳米研究(英文版)》发表专题文章。
《纳米研究(英文版)》是由清华大学和中国化学会主办、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优秀英文学术期刊,主要发表在纳米研究领域具有原创性的世界一流科研论文以及世界顶级科学家撰写的权威性、全面性的综述论文。目前最新的影响因子为8.897。

2022年第九届纳米研究奖获奖人介绍

这两位教授获得第九届纳米研究奖

戴宏杰院士

戴宏杰,物理化学家,美国科学与艺术学院院士、美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斯坦福大学化学系杰克逊-伍德化学教授。戴宏杰教授是国际公认的碳基纳米科学、可再生能源材料和纳米医学领域的领导者。他的开创性工作促进了准一维碳纳米材料的化学和物理基础研究,开辟了纳米碳材料从纳米管传感器/场效应晶体管到用于铝离子电池的石墨/石墨烯泡沫阴极、纳米医学的药物输送和光热疗法、以及用于体内成像生物系统的近红外-II (NIR-II)/短波红外(SWIR)探针等创造性应用。具体来说,戴宏杰教授对碳基纳米科学的贡献包括在表面图案化碳纳米管生长成有序碳纳米管阵列方面的开创性工作;首次合成石墨烯纳米带;基于单纳米管的纳米电子传感器;基于纳米管的弹道场效应晶体管;用于可再生能源的纳米碳材料;发明以石墨和石墨烯泡沫为正极的可充电铝离子电池;以及最近发明的无需脱盐将海水直接电解生产H2和O2的技术。戴宏杰教授也是纳米医学的先驱和领导者。他开创了用于生物系统的碳纳米管和石墨烯材料,包括药物输送和光热疗法。戴教授同时还开创了NIR-II/SWIR 荧光成像技术。戴宏杰教授对纳米科学和纳米医学的贡献获得了包括 APS、ACS、MRS和NIH 在内的四个主要专业学会以及组织的奖项。

这两位教授获得第九届纳米研究奖

王中林院士

王中林,材料科学家,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加拿大工程院国际院士,中国科学院北京纳米能源所所长,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教授。王中林教授主要从事材料科学和纳米科学研究。他在纳米材料可控生长、表征和应用等多方面取得了多项具有国际重大影响力的原创性研究成果。王中林教授的研究团队发现并开发了用于自供电系统和大规模蓝色能源的纳米发电机,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从环境和生物系统中收集能量的技术,可应用于个人电子产品、物联网 、生物医学设备、环境监测和机器人技术。王中林教授的创新成果还为人们从日常生活的无污染来源中获取大规模能源提供了一种革命性的方法。通过此研究成果人们有可能从海浪中获取大量能量,并解决未来世界的能源需求。王中林团队建立了基于压电电子学与压电光电子学效应的第三代半导体新的研究领域,并发现了六个新物理效应:压电电子学效应、压电光电子学效应、压电光子学效应、摩擦伏特效应、热释光电子效应和交流光伏效应。王中林教授在整个职业生涯中都是开拓新领域的先驱,他已成为纳米领域全球领军人物之一。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关注谷粉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