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33岁拿下国自然基金,现发42篇SCI!
“十年磨一剑” 是无数科研人员的真实写照!
张磊力求做到精益求精
35岁的张磊,又高又帅,他是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临床骨科专业博士、博士后,现在是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骨伤科关节·足踝组副主任医师。更“帅”的是,他在33岁就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获批立项。现有SCI42篇,总影响因子88.116分,课题26项,专利73个,获奖35项。
24岁 成功申报发明专利
“我做科研源于我读研时的导师。”时任云南中医学院副院长包可教授,激发了张磊对科研的兴趣。张磊说,读研究生时,由于当时导师带了一个博士科研团队,就让他也加入其中,也正是这个时候,他才接触到骨科专业最前沿的科研。
2011年,读研一时,24岁的张磊对科研有了初步认识,并成功申报了自己的第一个发明专利,1年后第一个课题立项,毕业后来到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骨伤科关节·足踝组工作,两年的临床经历让他对患者需求和一线医疗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2015年,张磊考取南方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在导师“岐黄学者”李义凯教授指导下,张磊逐渐找到临床与科研相结合的契合点,并对科研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2018年,他师从中国工程院院士钟世镇教授,围绕本体感觉重建的基础和临床研究,继续留校开展博士后期间的系列研究工作,并获得四川省、泸州市科技进步奖。
33岁 拿下国家自然青年基金项目
2020年9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资助情况公布,张磊的课题获批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名单上短短的一行字,是张磊在科研5年进阶路上一路探索的见证。
如何设计临床试验,如何寻找试验设计的突破口,设置有效的问题和合理的终点,他不舍昼夜,盈科后进。运用中医学的直觉思维与临证体会,通过经脉循行与重点穴位,从前期基础、科学设想,到实验设计、方法验证,对ACL的标准化重建进行重新审视并有所突破。
张磊说:“我爱科学研究,一个人只有从事自己真正热爱的事业,才有可能把它做到极致。”
瞄准骨科精准医疗发展前沿
博士后研究期满后,张磊学成归来。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骨科的专业分科更加细化,关节·足踝组也细分为肩肘外科、腕关节外科、髋关节外科、膝关节外科、足踝外科五个亚专业组。
踝关节韧带损伤修复与再生是我国运动医学界、骨科界最为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难题。
“特别是运动员这一类特殊患者群,治疗需要考虑竞技项目本身的特点,同时要帮助他们回到竞技水准。如果手术做得不好,就可能断送他的整个职业生涯。”张磊基于“精准医疗与临床转化”相结合的理念,致力于足踝关节创伤、运动及矫形的微创治疗。相继建立系统的踝关节扭伤以及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等技术流程,针对踝关节外侧韧带损伤病例,在踝关节镜手术技术及应用疾病范围“弯道超车”,开展关节镜下应用ATiFL的远端束转位加强修复治疗踝关节外侧不稳的修复手术和早期康复诊疗方案。
“每一次操作必须精准到毫米。”张磊说:“这个技术定位病灶准确,切实解决了临床难点。之前1个小时才能完成的手术,现在打两个5毫米的小孔,15-20分钟就完成了。”为超重、运动要求高的患者或质量欠佳的ATFL损伤提供一种新的治疗技术。
14岁学习舞蹈的小女孩右踝扭伤,术后便可自由行走;两年内多次扭伤踝关节的田径运动员,韧带重建后3个月就重返赛场。
2021年,该项目获批四川省科技厅面上项目立项。目前,科室完成踝关节镜及足踝微创手术1000余台。
引领地区足踝关节的微创治疗
“在临床中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想办法解决它。”
有时一个小小的技术点被“卡”,就会在核心技术上受到掣肘。他的学生说:“张老师发现有新的观点就会组织大家讨论,夜里11点还在群里分享最新成果、追踪研究进度……”
白天他手术、查房,与团队共同设计和讨论骨科新技术、开展新术式,晚上查阅大量资料补充知识和临床经验盲区。张磊近期获批的“一种踝关节距腓前韧带修复引线勾针”专利,就模仿补鞋针来回缝合的方式,用针头的小勾子设计解决了在小小的踝腔内进行微创手术的韧带缝合问题。
作为泸州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微创骨科分会主任委员,他正着手足踝微创技术的推广应用,为促进川渝滇黔地区骨科专家学者学术成果交流和临床诊疗技术搭建平台。目前,微创骨科分会成员单位已有33个。
张磊说:“我就是个普通的临床工作者、普通的科研工作者,将喜欢的事当成毕生的事业来做,这本身就很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