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学:2022年首篇《Nature》正刊!
1月26日,香港城市大学王钻开教授、吉林大学于吉红院士、法国巴黎文理研究大学的David Quéré 作为通讯作者联合在全球顶级学术期刊《Nature》上发表了题为“Inhibiting the Leidenfrost effect above 1,000°C for sustained thermal cooling”的论文。研究团队设计和构建了一种热装甲(STA)结构,可将莱顿弗罗斯特点(LFP)提高到1150℃,即比目前达到的温度高出600℃,且仍保持热传递。“这是2022年吉林大学首篇nature\science正刊。

把水的研究做到了极致
1月26日,香港城市大学王钻开教授、吉林大学于吉红院士、法国巴黎文理研究大学的David Quéré作为通讯作者在全球顶级学术期刊《Nature》上发表了题为“Inhibiting the Leidenfrost effect above 1,000°C for sustained thermal cooling”的论文。“这是2022年吉林大学首篇nature\science正刊,值得注意的是,吉林大学于2020年11月25日刚发表过nature,3个多月发表了两篇正刊。
研究团队设计和构建了一种热装甲(STA)结构,可将莱顿弗罗斯特点(LFP)提高到1150℃,即比目前达到的温度高出600℃,且仍保持热传递。
该研究的设计包括用作热桥的钢柱、用于吸走和散布液体的嵌入式绝缘膜和用于疏散蒸汽的 U 形通道。具有对比热和几何特性的材料的共存协同地将通常均匀的温度转变为不均匀的温度,在所有温度下产生横向芯吸并增强热冷却。结构化热装甲仅受其熔点的限制,而不受设计故障的限制。该材料可以制成柔韧的,因此可以附着在对结构具有挑战性的基板上。该研究的策略具有在超高固体温度下实施高效水冷却的潜力,这是迄今为止未知的特性。
图文赏析

图一:STA设计

图二、STA材料的性能

图三、测试STA的限制

图四、具有弯曲和柔性的STA
个人简介

王钻开,香港城市大学工学院副院长,机械工程系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讲座教授,香港青年科学院创始成员。2000年毕业于吉林大学,获机械工程学士学位,2003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获微电子学硕士学位,2008年在伦斯勒理工大学获得机械工程博士学位,2008-2009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进行博士后研究,2016年2018年入选香港青年科学院院士,2019年入选国际仿生学会Fellow。主要研究方向为仿生机械系统和微观传递现象等。在Nature Physics、Nature Materials、 Nature Communications、Science、Science Advances、PNAS、PRL等学术刊物上发表SCI论文90余篇。曾获第35届世界文化理事会特别青年嘉奖,香港城市大学杰出研究奖以及国际仿生学会杰出青年奖。培养的博士生荣获美国材料学会杰出研究生金奖和银奖(目前香港地区唯一的金奖和银奖)、上银优秀博士论文银奖。

于吉红,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吉林大学未来科学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主任,吉林大学化学学院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
1985年至1995年在吉林大学化学系分获学士、硕士、博士学位, 师从徐如人院士。1995年博士毕业后留校。1996年至1998年先后在香港科技大学化学系和日本东北大学物理系做博士后研究。1999年晋升为教授,2001年被聘为博士生导师, 同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04年受邀为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客座教授,201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6年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现为英国皇家化学学会期刊Chem. Sci.副主编,国际分子筛协会理事、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中国化学会理事。其主要研究方向为分子筛纳米孔材料的设计合成及在能源环境领域的应用。迄今,在包括Science等期刊上发表SCI检索论文300余篇;获授权专利20余项;主编著作4 部、合作出版著作3 部。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获IUPAC化学化工杰出女性奖、全球华人无机化学“Bau Family Award”,第六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及首批“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等荣誉称号。主持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973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及重大国际合作研究项目等,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学术带头人、“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基地负责人、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团队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