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这位“女神”教授:主持国家重大项目,发表 120 余篇 SCI,引发国际关注!
近日,由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陈玲教授主持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 新型无机倍频晶体材料的化学创制 ” 正式获得立项资助,资助金额 1500 万。实现学校在 ” 十四五 ” 开局之年的基础研究标志性项目立项的再突破,也标志着北师大无机倍频晶体材料的研究在国际、国内具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陈玲,女,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教授。1993 年西南大学本科毕业;1996 年北京师范大学硕士毕业,师从王世华教授;1999 年中科院福建物构所博士毕业,师从吴新涛院士;2000-2003 年美国衣阿华州立大学博士后,师从 John Corbett 院士;2003-2014 年中科院福建物构所研究员,课题组长,中科院光电材料化学与物理重点实验室副主任;2015 至今,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教授。
2012 年获 ”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享受政府特殊津贴,获国家 ” 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中科院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卢嘉锡优秀导师等荣誉。主持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集成项目、面上等项目。应邀担任美国化学会 Crystal Growth and Design 杂志副主编(Associate editor)。从 2021 年起担任 Angew. Chem. Int. Ed. 杂志国际编委。发表 SCI 论文 120 余篇,获授权专利 20 余项。
部分研究成果: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的定位是面向科学前沿和国家经济、社会、科技发展及国家安全重大需求中的重大科学问题,超前部署,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和综合性研究,充分发挥支撑与引领作用,提升我国基础研究源头创新能力。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 新型无机倍频晶体材料的化学创制 ” 由北京师范大学牵头,联合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共同承担。项目共设置 4 个课题,北师大化学学院陈玲教授和申林教授分别主持其中两个课题,研究周期为 5 年。

项目将开展新倍频基因(指结构中的具有共性的功能单元,也是结构组装单元)的化学设计及其键合规律关键科学问题研究,揭示新倍频基因的化学键本质、键合特性及成键规律,建立晶体材料微观倍频基因数据库,提出服役导向倍频晶体材料的定向合成新策略,发展数值筛选新方法、高通量筛选技术、可控制备新手段,开拓倍频晶体新体系,创制有望打破传统晶体性能瓶颈的新型高效倍频晶体,为继续保持我国在该领域国际领先地位提供理论和材料的源头创新。

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的前身化学系可追溯到 1912 年成立的北京高等师范学校理化部。目前化学学院设有化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化学全部 5 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授权点,是世界银行、”211 工程 “、”985 工程 ” 等项目重点建设单位。拥有 109 年历史的化学学院,秉持 ” 崇德 · 敬业 · 探微 · 创新 ” 的院训精神,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杰出人才,取得了丰硕的教学、科研成果,现已成为门类齐全、特色鲜明、优势突出、产学研成效显著,具有重要影响的化学教育和研究机构,是我国培养高水平化学教育和科研人才的重要基地。
学院师资力量和科研实力雄厚,现有教职工 123 名,其中教授 70 名(均为博士生导师),副教授(高级工程师)37 名(其中 17 位是博士生导师),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 1 人(方维海教授)、973 项目首席专家 1 人。每年都有一批高质量论文在国际、国内著名学术期刊发表。

学院始终把人才培养摆在发展的中心地位,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成果丰硕。近年来,获国家级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1 项、二等奖 2 项,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6 项,主持国家级教改项目重点项目 1 项、一般项目 3 项,北京市教改项目 4 项。拥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国家虚拟仿真实验中心,拥有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 1 个、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 1 个。每年选拔近 30 名学生进入拔尖学生培养计划励耘学院(化学专业),实行小班授课,部分全英文课程,参加美国、英国、德国等国际科研实践活动。已形成从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到博士后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