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1高校硕士毕业后,当上了非洲的酋长!
你敢想,一个中国211高校毕业的研究生,竟然当上了非洲的酋长吗?

这个皮肤白皙、当选酋长的小伙子叫孔涛,2010年硕士毕业于北京交通大学。一毕业就进入了央企——中国土木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工作,又赶上了尼日利亚国家铁路大发展,入职不到半年,他就被派到尼日利亚从事基建工作。
在当地,孔涛一干就是10年,从一个一线工人,逐步成长到了项目经理,最后工作成绩被当地人认可,受封为部落酋长。
“酋长”不仅仅只是一个封号,随之而来的还有特权:
非洲除了联邦政府和州政府的管理外,地方由酋长统治且享有封地;
按照尼日利亚的风俗,适用一夫多妻制,甚至可以将封号传给下一代……
曾有朋友调侃地问孔涛,“孔酋长,妻妾成群的感觉怎么样?”
孔涛却幸福地表示,自己是中国人当然要遵守一夫一妻制,其实早在2014年,他就在中国结婚了,还有一个可爱的女儿。
孔涛觉得,这个荣誉并不是他一个人的“表面上看来这个封号是表彰了我,但实际上,他们想感谢的是我背后的中国企业,更是我背后的祖国”。
新闻一出引发热议,这届网友真是“把笋都夺完了”

幽默之余,母校北交大时隔2年,两次发文为他点赞!


孔涛曾经的同学们回忆道,他是一个特别开朗的人。研究生期间,他经常在空余时间带实验室的同学出去玩,丰富了这个小团队的课余生活,增进了同学间的友谊。

作为孔涛曾经的老师,李建勇教授谈了他对孔涛的评价:
“孔涛是一个没让我操心的学生。回忆起来,最多的就是永远保持这一‘笑脸’,性格开朗,和大家打成一片。特别善良,爱帮助人,头脑聪明,做事有规划,凡事懂得灵活掌握。毕业以后,一个人到艰苦有危险有挑战的地方工作,我特别支持他,年轻人就应该去闯闯,拓宽自己的视野。经过几年的磨炼,看到了他的逐步成长,尤其是热爱上了自己的工作,由衷为他感到高兴。”

一个中国硕士,
怎么就当上了非洲酋长呢?
这背后离不开孔涛对当地铁路建设项目、工人和农民提供就业机会、建设小学等贡献,一开始的时候,孔涛并不适应当地的生活,毕竟是不同的文化和语言,他感觉和当地人相处处处有困难和障碍。
然而,孔涛硬是坚持了下来,几年时间里,他一边学习语言,一边了解了当地的历史,文化和宗教信仰这些信息,小心翼翼尊重当地文化和风俗,久而久之,他和当地居民建立了信任感,和很多人尼日利亚人都成了好朋友。
在尼日利亚这些年里,孔涛一个身份是土木工程的工作人员,但另一方面,在尼日利亚人民的眼中,他则是一个给当地人修桥铺路的善良人……

如今,两年多时间过去了,
孔涛真的走上“人生巅峰”了吗?
获得封号后这2年多时间里,孔涛当上了中土尼日利亚运营事业部总经理。他说和没当“酋长”前相比“唯一的变化就是名片重印了,我把封号印了上去,只要拿出名片,就能拉近和当地人的距离。”
新冠疫情以来,孔涛还积极协调抗疫物资,帮助当地建立方舱医院。
今年1月,孔涛已经结束外派回国,回到了北京,他还参加了中非“一带一路”国际工程科技与教育培训中心项目,持续为中非友谊作出贡献。12月4日,他在北京接受了媒体专访。

中国人当非洲酋长,罕见但合理
其实,酋长制度最初从原始的氏族制度发展演变而来,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广大地区比较普遍,尤其在偏远落后的地区。在延续传统部族文明的今天,“酋长”既是一种社会符号,也是一种对个人能力和贡献的肯定。
尼日利亚一共有一千多个酋长,这些酋长有些是世袭,有些则是像孔涛一样被授予的。酋长们分为不同等级,拥有不同的权力,很多酋长在自己的管辖范围里拥有绝对的支配力,管理着大大小小的事情。
随着中国“一带一路”的提出,中国和非洲各国的合作越来越紧密,中国人无论在生活和工作上,都逐渐融入非洲当地,但同时也意味着会有潜在的文化矛盾发生。为了能顺利达成沟通和减少矛盾,这些中国“酋长”的诞生,就显得必不可少。
中国人当上非洲酋长的案例,也并非屈指可数。比如前段时间,一个叫张光宇的中国人,也被授封了酋长。张光宇本身是一名贸易商,在当地生活已经超过15年,把事业做得非常成功,他除了资助贫困学生,还积极给当地人提供实习机会,帮助当地企业发展。在当地圈子极具声望,大家都非常尊重和认可他。

“名校硕士毕业,进入央企,被外派出国工作,最后当上酋长,共促中非紧密合作”,不得不说,孔涛这每一步都走出了羡煞旁人的步伐。成功的背后,当然也离不开他日夜不辞辛劳的坚持,实力加运气才是真理。